作者: 李明 來源: 大眾日報 發表時間: 2020-10-12 09:36
今年6月,滕州市級索鎮龍莊村農業合作社農民收獲小麥。(□王德琬宋海存報道)
黨組織領辦合作社,就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,黨支部擔當“主心骨”,領辦創辦各種形式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,構建集體與農戶之間新的聯結機制,搭建起農民進入市場的重要橋梁。目前,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已在全省推開,各地在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有哪些典型做法?取得了哪些成效?還面臨著怎樣的難題?本報派出多路記者深入煙臺、淄博、德州等地發來一線報告,敬請關注。
菏澤市定陶區天中街道南城社區黨支部書記馬化彬
希望更多“鄉土人才” 助力合作社發展
這幾年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我最大的體會是:打鐵還需自身硬,出水才見兩腳泥。黨支部能帶動群眾富起來,是基層黨組織最關鍵的戰斗力。
以前南城社區,“窮、臟、亂”。村民沒有掙錢的門路,收入低,集體收入為零。2015年,我注冊了“茗嘉興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”。合作社成立之初,群眾觀望懷疑,不敢參與。我們沒有退路,只能咬著牙往前走。合作社的6名黨員,沒黑沒白地在基地忙活,從6個食用菌大棚起步,終于搞出了名堂:合作社社員,每人年收入10萬元以上,一炮打響!現在,合作社投資兩千多萬元建設高標準食用菌大棚108個,常年安排300多人在合作社務工。項目收益累計分紅180余萬元,幫扶了22個村社、53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。合作社每年還給集體交15萬元。
群眾富起來了,南城社區環境變美了,村風變好了,群眾越來越團結。疫情期間,村民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。我們在卡點執勤的時候,村民都主動把熱菜熱飯送到我們執勤點,社區的幾家糕點鋪還向咱區里的防疫人員捐了2000多箱的糕點。
要說合作社面臨的困難,就是生產能力不足,許多訂單不敢接,實在可惜。擴大生產規模,也面臨管理、人才等方面的制約。下一步,希望上級幫助我們多培養“鄉土人才”,讓合作社發展得越來越好。(□王兆鋒 王浩勇 報道)
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上瓦泉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成
瞄準大榛子產業 向周邊村莊輻射
以前,村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,跑市場、找銷路,有些農戶種植規模小、經營時間不長,常常因信息來源受限,銷售渠道不暢。
為帶動村經濟發展,我們村成立了淄博博山潤成有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,并開始著手發展有機設施農業,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發展成為集綠色富硒草莓、蔬菜、黃桃、葡萄種植于一體的現代化高效有機生產園區。通過土地整合,合作社統一種植技術、統一產品管控、統一購銷渠道、統一品牌宣傳,這讓上瓦泉的有機草莓、韭菜、葡萄等農產品品質大大提升,也有了廣泛的美譽度。
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,近年來,我們又瞄準大榛子產業,以上瓦泉村為中心向周邊村莊輻射,在全國率先成立“榛子產業聯村黨委”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我們充分利用荒山資源聚力打造萬畝榛子產業基地,流轉土地建設規?;袡C設施現代農業園區,通過游客采摘和深加工帶動周邊百姓共同致富。
在未來的發展中,我們要繼續以“有機農業”為依托,堅持全域規劃,以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、以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,發展四季有花有果、客來有消費、客走有禮品的休閑觀光農業。(□劉磊 報道)
煙臺市蓬萊區北溝鎮冶王村村民王永倫
合作社把貧困戶 全都納進來了
玉米到了收獲的時候了,我昨天(10月10日)剛給合作社打電話預約了,這一兩天就來給收玉米。兩畝玉米,半上午就能收完,還給送到家。
我年輕的時候在水泥廠打工,一次事故被傳送帶絞斷了左胳膊,生活很不方便。后來老伴去世,一個人就更艱難了。2017年,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,不少村民交錢入了股,我是貧困戶,沒交錢就被納了進來,有了可以依靠的大樹,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。
家里有4畝半地,自己只有一條胳膊,根本種不過來?,F在好了,想耕地、澆水、種花生、收玉米,只要給村里的農機合作社打個電話就行。農機手開的大型機械,三下五除二就給收拾好了。今秋種了兩畝大白菜,兩畝玉米。耕種翻地,都是用的合作社機械。今年春上收玉米,合作社收完后,看我不方便,還用三輪車直接給拉到家。一個電話,全搞定了。找外邊的機械,一畝要貴二三十元,也不會給你送上門。
不光是我,合作社把村里這些貧困戶都納入進來,不僅幫著我們解決日常生產的難題,還給我們安排工作。我就在地瓜干加工車間打工,一個月干點零活就能賺3000多塊錢。我們爭取努力工作不返貧,把日子過好,不給國家造成負擔。(□從春龍 張越 報道)
廣饒縣樂安街道中趙村村民趙鋒剛
“新手”農民 熱盼專家田間指導
投入的錢能否得到回報?農民種植果樹又沒啥技術、種的梨會有好的銷路嗎?在村里動員我們加入合作社的時候,我和很多村民一樣,心里都直打鼓。后來,村“兩委”成員多次組織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,挨家挨戶發放“致村民的一封信”,介紹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想法。
看著村里有了清晰的經營思路,不少黨員也積極入股任職,我也開始盤算,以前種小麥玉米,一年每畝地除去種子農肥等成本賺不了1000元,村頭開的修車鋪,也就賺個零花錢?,F如今,既有土地流轉保底收入、合作社利潤年底分紅,又可以獲得一年5萬元左右的務工獲酬,增加了收入渠道,手里有這三份收益,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。
今年春天,我還在合作社種植了皇尊蜜梨苗。林果前期投入大、回報少,合作社又帶動社員在林下種植花生等具有短期效益的農作物。今年花生的市場價格非常好,我們與魯花集團簽訂訂單,從行情來看,花生一畝地能凈收入1000多元。但是我自己還是一個“新手”農民,在專業技術和管理上還深感力不從心。如果定期有專家到田間地頭對我們在病蟲害防治、水肥管理、品種更新等方面給予技術指導和培訓,我相信梨樹的產量和口感會更好,我們的收益會更高。(□李明 報道)